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唐朝初年,禪宗六祖慧能寫了這么一首關于菩提樹的詩,流傳甚廣,所以后世許多人都認為世界上根本沒有什么菩提樹,其實是人們誤解了他的本意,菩提樹不僅存在,而且又名思維樹,是一種?崎艑俪>G大喬木;勰芩鶎懙摹捌刑岜緹o樹”這一詩句,大概是從佛家理論“四大皆空”里作了引伸而來的吧!
“菩提”一詞為古印度語(即梵文)Bodhi的音譯,意思是覺悟、智慧,用以指人忽如睡醒,豁然開悟,突入徹悟途徑,頓悟真理,達到超凡脫俗的境界等。在英語里,“菩提樹”一詞為peepul、Bo-Tree或Large-Tree等,均有寬宏大量,大慈大悲,明辨善惡,覺悟真理之意。而在植物分類學中,菩提樹的拉丁學名為Ficus religosa,有神圣宗教之意。
菩提樹似乎天生來就與佛教淵源頗深,據(jù)傳說,2500多年前,佛祖釋迦牟尼原是古印度北部的迦毗羅衛(wèi)王國(今尼泊爾境內(nèi))的王子喬答摩·悉達多,他年青時為擺脫生老病死輪回之苦,解救受苦受難的眾生,毅然放棄繼承王位和舒適的王族生活,出家修行,尋求人生的真諦。經(jīng)過多年的修煉,終于有一次在菩提樹下靜坐了7天7夜,戰(zhàn)勝了各種邪惡誘惑,在天將拂曉,啟明星升起的時候,獲得大徹大悟,終成佛陀。所以,后來佛教一直都視菩提樹為圣樹,印度則定之為國樹。
歲月如水,兩千多年過去了,佛祖當年“成道”的那棵菩提樹經(jīng)受了無數(shù)風風雨雨,有著神話般的經(jīng)歷,在佛教界被公認為“大徹大悟”的象征。我國浙江普陀山文物展覽館內(nèi)至今陳列著四片菩提樹葉,據(jù)說就是從這棵樹上采摘下來的,所以歷來被人們視為珍寶,倍加珍惜。1954年印度前總理尼赫魯來華訪問,帶來一株從這棵樹上取下的枝條培育成的小樹苗,贈送給我國領導人毛澤東主席和周恩來總理,以示中印兩國人民的友誼。周總理將這棵代表友誼的菩提樹苗轉交給中國科學院北京植物園養(yǎng)護,植物園的領導和職工都十分重視,精心養(yǎng)護,使之生長茁狀,枝葉茂盛。每當國內(nèi)外高僧前來時,植物園的這棵菩提樹就會被請出來,接受高僧們的頂禮朝拜!拔母铩 動亂期間,植物園被冠以“封資修”、“花花草草”等罪名,建制撤銷,人員流散,這棵菩提樹也被迫離開植物園,流離失所。值得慶幸的是,有心人悄悄地把它藏起來,并用心管理,使之大難不死。十年浩劫之后,植物園的領導和職工四處尋找這棵菩提樹,先后訪問了幾十個園林單位,幾經(jīng)周折,才最終把它找回來。目前,經(jīng)過植物園職工的精心養(yǎng)護,這棵菩提樹長勢良好,枝繁葉茂,欣欣向榮,似乎象征著“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永放光芒,中印兩國人民友誼永存。
據(jù)考證與考察,我國原來并沒有菩提樹,它最初是隨著佛教的傳入而被引進的。據(jù)史籍記載,梁武帝天監(jiān)元年(公元502年),僧人智藥三藏大師從西竺國(印度)帶回菩提樹,并親手種植于廣州王園寺(后來該寺改名為光孝寺)。從那以后,我國才開始有了菩提樹,并在南方各省區(qū)寺廟中廣為傳播。今天,廣州海幛寺仍然還有3株300多年樹齡的古菩提樹呢!
 |
菩提樹 |
西雙版納傣族全民信奉小乘佛教,對菩提樹十分敬重、虔誠,幾乎每個村寨和寺廟的附近都栽種了許多菩提樹。如果誰家人口不安寧,豬瘟雞死,五谷欠收,也要在村寨和寺廟附近栽種一些菩提樹,乞求佛祖的保佑。每到佛節(jié),信男信女們就在大菩提樹干上拴線,獻貢品,頂禮膜拜。傣家人什么樹都可以砍伐,但菩提樹卻是千萬千萬不能砍伐的,即使是菩提樹的枯枝落葉也不能當柴燒,砍伐菩提樹就是對佛的不敬,就是罪過。解放以前,傣族封建領主制定的法律里就有這么一條:“砍伐菩提樹,子女罰作寺奴”。在傣家人的文學藝術里,菩提樹則是神圣、吉祥和高尚的象征。在舉行婚禮時,歌手總會唱道:“今天是菩提升天的日子”。在情歌里,少女們則會對心愛的男友唱道:“你是高大的菩提樹”或“你象枝葉繁茂的菩提樹”等。此外,在傣家人的諺語里,還有“不要拋棄父母,不要砍菩提樹”這樣的詞句。
走進西雙版納,菩提樹隨處可見,但其中有兩株卻特別值得一提。一株在景洪市勐龍鎮(zhèn)曼達赫村,胸徑近2米。人們通常所見的菩提樹都是青枝綠葉,而這株菩提樹則在生長青枝綠葉的同時,還會長出一種白色枝條,白如霜雪,毫無青綠之色,且每年都長,每次僅長出一至二枝,決不超額。據(jù)當?shù)孛耖g傳說,當年佛祖釋迦牟尼出游傳教時,曾在這株菩提樹下小憩,于是,此樹感佛祖厚愛之恩,特長出白色枝條作為回報。當?shù)卮鲎迦罕娨暣藰錇椤吧駱洹,在其四周砌起磚墻進行保護。每年此樹長出白色枝條時,膜拜者、參觀者紛至沓來,絡繹不絕。另一株在景洪市郊曼廳公園的旁邊,樹干十分粗大,要5個成年人張開雙臂才能合圍,據(jù)說其樹齡已有800多年,但長勢依然旺盛,枝葉成蔭。據(jù)說,此樹與泰國的一株同齡菩提樹是“兄弟樹”,系當時中泰兩國兩位身居王位的摯友互植。這兩位摯友原來都是有志的平民,經(jīng)過艱苦努力,奮發(fā)拼搏,分別在泰國和西雙版納獲得王位,那位泰王前來西雙版納親手種下這株菩提樹,西雙版納王也遠赴泰國種下一株菩提樹。他們共同的愿望是讓兩株菩提樹同生共長,中泰兩國人民永遠和平共處,友誼長存。至今,西雙版納的傣族群眾仍然十分愛護這株菩提樹。
菩提樹不僅身世豐富,且實際用途十分廣泛。它樹干粗壯雄偉,樹冠亭亭如蓋,既可做行道樹,又可供觀賞;葉片心型,前端細長似尾,在植物學上被稱作“滴水葉尖”,非常漂亮,如將其長期浸于寒泉,洗去葉肉,則可得到清晰透明、薄如輕紗的網(wǎng)狀葉脈,名曰“菩提紗”,制成書簽,可防蟲蛀;枝桿富含白色乳汁,取出后可制硬性樹膠;用樹皮汁液漱口可治牙痛;花入藥有發(fā)汗解熱、鎮(zhèn)痛之效;枝干上會長出氣生根,形成“獨樹成林”景觀;在印度、斯里蘭卡、緬甸的某些地方,人們將其氣生根砍下來,作為大象的飼料。
[上一頁][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