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鳥鏡在國外非常流行,擁有者多為被稱為Birder的自然和鳥類愛好者,觀鳥鏡的口徑多為50-80mm,通過內(nèi)置的棱鏡(組)成正像。一般可以通過更換不同的目鏡改變倍率,但是和35mm單鏡頭反光照相機一樣,不同的廠家有不同的目鏡卡口。有些廠家還為自己的觀鳥鏡目鏡特制了1.25英寸或2英寸轉(zhuǎn)接口,可以將這些目鏡用于天文望遠鏡。幾乎所有的觀鳥鏡都可以方便的和三角架連接,多數(shù)廠家還為可更換目鏡的觀鳥鏡設計了平視取景數(shù)碼相機和單反相機接口,可以當做望遠鏡頭使用。為適應各人不同的用途和習慣,觀鳥鏡有直視目鏡和45度斜視目鏡兩種鏡身及普通消色差和復消色差兩種物鏡可供選擇。與天文望遠鏡相比,觀鳥鏡成的是完全正像,結構緊湊、密封防塵性能好,適合在野外和惡劣的環(huán)境下使用,但由于光學結構較為復雜,成像質(zhì)量稍遜于同檔次的天文望遠鏡,尤其不適于作高倍觀測(廠家提供的目鏡最高倍率一般不超過60倍〕。
三 望遠鏡的支架和附件
望遠鏡的支架分為兩種: 地平式和赤道式. 地平式支架一般較便宜, 重量較輕, 搬運、調(diào)試都比較方便。但當需要對天體進行自動跟蹤時,地平式支架就顯得力不從心了,盡管一些由計算機自動控制的望遠鏡可以在地平狀態(tài)下進行自動跟蹤,但由于整個視場會繞視場中心旋轉(zhuǎn),無法進行天體攝影。因此赤道式支架(又稱赤道儀)是進行跟蹤天體攝影的必備器材。無論選擇哪一種支架,其穩(wěn)定性都是最重要的,穩(wěn)定性差的地平式和赤道式支架會給觀測,尤其是調(diào)焦和找星帶來很大的麻煩,使天文觀測的樂趣大打折扣。一個優(yōu)質(zhì)的照相機三角架往往比一般的望遠鏡自帶的支架要好用,照相機三角架的說明書上會給出其最大負荷,但由于望遠鏡的鏡筒與照相機相比要長得多,對三角架云臺的力矩也大得多,所以選擇最大負荷比望遠鏡的重量大一倍左右的三角架比較理想。
對于天文攝影而言,赤道儀有時比望遠鏡本身還要重要,因為望遠鏡有時僅僅用于導星,而赤道儀跟蹤的好壞及穩(wěn)定程度卻直接關系到照片的質(zhì)量。
目鏡對望遠鏡的光學表現(xiàn)起著重要的作用,在目視觀測時其重要性不亞于望遠鏡的物鏡。決定目鏡性能的參數(shù)主要是焦距、視場和出瞳距離。望遠鏡物鏡焦距與目鏡焦距的比值就是放大倍數(shù),所以焦距是表征目鏡性能的最重要的參數(shù)。而目鏡的視場決定著望遠鏡的視場,(望遠鏡視場=目鏡視場÷放大倍率),一般的顯微鏡目鏡(惠更斯式,2片2組)的視場只有30度左右,這種目鏡不但由于結構過于簡單使得像差校正不佳(尤其是色差),而且由于視場太小,使用時有從煙囪的一端向另一端看的感覺。目前標準的目鏡(如Plossl和OR型目鏡,4片2組)視場為 40-50度,而廣角目鏡(通常超過6片)的視場超過60度,有的可達100度,用這種目鏡觀天的感覺是非常美妙的,尤其是低倍時,簡直有太空漫步的感覺。出瞳距離指能看清整個視場時觀測者的眼睛到目鏡的接目鏡的距離。出瞳距離直接決定著觀測的方便和舒適程度。一個出瞳距離適中的目鏡(如15-20mm)會給觀測帶來很多方便,尤其是戴眼鏡的觀測者,他們不必摘掉眼鏡就能看清整個視場,這對于戴散光鏡的人更加重要,因為即使他們摘掉眼鏡重新調(diào)焦也無法看到清晰的星像。對于同一種目鏡,其出瞳距離一般與焦距成正比。出瞳距離過短固然不好,但過長時也會帶來不便,我在使用焦距為40-55mm的Plossl目鏡時由于其出瞳距離過長,眼睛要不斷前后移動才能找到合適的位置,后來為它們專門設計了眼罩,問題才得到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