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遷徙
鳥類遷徙的方向取決于繁殖地和越冬地之間的位置,這主要與氣候及食物變化有關。因此,候鳥的遷徙路線雖然不同,但大多數候鳥都是在南北方向或在南北半球之間季節(jié)性遷徙。生活在溫暖地區(qū)的一些鳥類也會隨著季節(jié)性的降雨而東西向遷徙。
天氣的好壞、風向、風力的大小等均對鳥類的遷徙有較大的影響,較為適宜的是晴朗的天氣,并有風力為3—5級的順風。但春季遷徙的一部分鳥類,有時由于繁殖期的臨近而急于趕到繁殖地,因此即使在十分不利的氣候條件下,也會克服困難,繼續(xù)遷飛。 更令人稱奇的是,鳥群在遷徙時竟然能夠飛行得十分協調,時而向左,時而旋轉,時而如萬馬騰空跳躍,蔚為壯觀。這種現象自從古羅馬博物學家皮里尼首次對大雁等鳥類作過觀察記錄以來,已經被人們研究和探索了20個世紀,但至今仍眾說紛壇,莫衷一是。目前趨向于三種解釋:其一是“節(jié)能”說,根據“空氣動力學” 或“跑道”原理,鳥類在作“V”字形飛行時,把翅膀放在其他鳥類飛行時所產生的氣流之上,就可以節(jié)約大約70%的能量,這對軀體比較笨重的大雁類來說是至關重要的;其二是“信息”說,在鳥類群飛時,常有一只或幾只有經驗的領頭鳥帶路,領頭鳥可以為鳥群提供食源、水源等的可靠信息;其三是“安全”說,認為大群鳥類集合在一起的時候,要比單獨一只或僅有數只鳥的情況更容易發(fā)現敵害,因為在鳥群飛行或棲息時,只要其中有一只鳥發(fā)現敵害,它就會很快將這個信息以一傳十、十傳百的方式傳遞給所有的鳥,鳥群就會立即采取應急的對策,或者迅速逃跑,或者一起鳴叫,將敵害嚇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