佑寧寺與土族的繪畫和磚雕藝術(shù)
土族早期信仰薩滿教,后改信藏傳佛教格魯派。明萬歷三十二年(公元1604年),互助土族地區(qū)興建起格魯派寺院郭隆寺,清雍正時賜名佑寧寺。此后土族地區(qū)修建了很多寺院,但佑寧寺仍是土族地區(qū)最大的寺院,號稱湟北(青海湟水北部地區(qū))諸寺之母。歷史上互助、大通、樂都一帶的寺院大都為佑寧寺的分支屬寺。這些寺院是信仰藏傳佛教的土族、藏族人民從事宗教活動的場所。明末清初時,佑寧寺的僧眾一度曾達到6000人,是當時青海第一大寺院。
土族的繪畫與雕刻藝術(shù),是與藏傳佛教信仰密切相關(guān)的。土族有一些專門從事繪制掛軸佛像和佛經(jīng)故事壁畫,以及佛像雕塑的僧俗工匠。他們同時也擅長在寺院及民居建筑的棟梁和門窗上繪制或雕刻象征吉祥、幸福的花紋圖案。人們把從事這種行業(yè)的人稱為“熱貢拉索”,把這種頗具特色的藝術(shù)形式稱為“熱貢藝術(shù)”。
另外,土族與當?shù)氐幕亍h等民族一樣,也擅長磚雕藝術(shù),即用泥或磚為原料,進行雕塑藝術(shù)創(chuàng)作或建筑裝飾的藝術(shù)形式。磚雕一般分提活、刻活兩種。前者將粘土泥用手或模具制成龍、鳳、獅及各種花鳥蟲魚等,入窯燒制;后者在青磚上刻制各種浮雕。常見于寺院、民宅等各種建筑物上,多集中于拱門、院墻、影壁、花壇等處。土族磚雕圖案多山水景物與吉祥文字巧妙連綴,立意新穎、構(gòu)圖嚴謹、造型生動、雕工精湛,充分顯示了土族人民的建筑和雕刻藝術(shù)水平。
[上一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