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幕將啟——莫爾斯和電報
人類首先利用電進行遠距離通信聯(lián)絡的就是電報。電報隨發(fā)隨到,與往昔單純依靠郵驛傳遞信息比較,是通信史上的一大變革。
160多年前,早年學過電學的美國畫家莫爾斯(1791-1872年),在法國返回祖國的郵輪上,看到電磁感應的表演,開始對新興的電磁學發(fā)生濃厚的興趣,從此專心從事電信科學的研究。他歷盡艱辛,把掙來的錢都花在探索把電磁原理應用到傳遞信息上。1837年,他終于制成一臺由手工操作開閉電路的發(fā)報裝置,稱它為電報機。他還利用使電流交替地通電和切斷產生不同的信號,即點、劃和空白,它的聲音是“滴”、“達”和無聲,他以這三者不同的組合創(chuàng)造了表達26個字母和數字的電碼,這就是以后全球通用的莫爾斯電碼。為了做長距離的電報傳輸試驗,莫爾斯到處請求資助,可人們都不愿冒險投資。直至1843年他才得到國會的支持,獲得了3萬美元,在華盛頓與巴爾的摩之間架設一條64公里長的電報線路。翌年5月24日,莫爾斯在國會大廈會議室作表演。他激動地操縱電報機,向巴爾的摩發(fā)出了歷史上第一份電報,電文是:“上帝創(chuàng)造了何等奇跡”。從此,快速的電報引起人們的注意,一些國家也先后制造電報機,推廣電報通信。早期的電報由報務人員用電鍵向對方發(fā)送電碼,通過架空鐵線傳輸。
電報的發(fā)明,開始了用電作為信息載體的歷史。從此,人類傳輸信息的速度大大加快了!暗-嗒”一響(1秒鐘),它已經繞地球軌道走了7圈半,這是以前任何一種通信工具所望塵莫及的。
電報機開始被用在鐵路通信上,但并不為人們所注意。后來,在一次追捕逃犯的戰(zhàn)斗中,嶄露了頭角,從此名聲大振。
1845年1月1日,倫敦帕丁頓車站的報務員收到了一份緊急電報,大意是說有一名殺人犯正坐在一列馳向帕丁頓的火車上,他的座位在第二節(jié)車廂的最后一個車室里。帕丁頓警方便根據這份電報所提供的線索很快使歹徒就范。這件事迅速傳揚開去,使人們切身地感受到電報這種新的通信方式的“威力”。
1858年橫跨大西洋的海底電纜敷設成功,同年8月12日在美國和英國間傳送了越洋有線電報。19世紀末無線電被發(fā)明以后,有了無線電報,因而電報通信逐漸遍布全球,連遙遠的北極也能通過它與大陸取得聯(lián)絡。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用戶電報發(fā)展了起來。用戶在辦公地點或住所裝一部電傳機,通過鑿孔紙條把電碼轉換成信號,聯(lián)通電報線路,經電信部門交換,與另一地點的用戶直接進行通報聯(lián)絡。到了70年代,自動化的電子電傳機問世,電報的傳遞更加方便快捷了。
我國的電報通信,先是1871年外商私自在我沿海敷設海底電纜,并在上海租界設立電報局。1876年,清政府為自辦電報在福州船政學堂設電報專業(yè)培訓人員。1877年,清政府在臺灣臺南至高雄興建軍用電報線。1881年建成天津至上海電報線路,開辦公眾電報業(yè)務。1928年,中國共產黨在上海建立秘密無線電臺,陸續(xù)在解放區(qū)組建無線電報通信網。新中國成立后,迅速建設和恢復了北京至全國各地的長途通信網。50年代建成的北京電報大樓是當時全國規(guī)模最大、設備完善的電報通信樞紐。隨后全國各省市先后開辦用戶電報業(yè)務,并建立自動轉報網。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