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中繼器
目前,實用的光纖數(shù)字通信系統(tǒng)都是用二進制PCM信號對光源進行直接強度調制的。光發(fā)送機輸出的經過強度調制的光脈沖信號通過光纖傳輸?shù)浇邮斩。由于受發(fā)送光功率、接收機靈敏度、光纖線路損耗、甚至色散等因素的影響及限制,光端機之間的最大傳輸距離是有限的。
例如,在1.31µm工作區(qū)34Mb/s光端機的最大傳輸距離一般在50~70km,140Mb/s光端機的最大傳輸距離一般在40~60km。如果要超過這個最大傳輸距離,通常考慮增加光中繼器,以放大和處理經衰減和變形了的光脈沖。目前的光中繼器常采用光電再生中繼器,即光一電-光中繼器,這相當于光纖傳輸?shù)慕恿φ。如此,就可以把傳輸距離大大延長。
傳統(tǒng)的光中繼器采用的是光-電-光(O-E-O)的模式,光電檢測器先將光纖送來的非常微弱的并失真了的光信號轉換成電信號,再通過放大、整形、再定時,還原成與原來的信號一樣的電脈沖信號。然后用這一電脈沖信號驅動激光器發(fā)光,又將電信號變換成光信號,向下一段光纖發(fā)送出光脈沖信號。通常把有再放大(re-amplifying)、再整形(re-shaping)、再定時(re-timing)這三種功能的中繼器稱為“3R”中繼器。這種方式過程繁瑣,很不利于光纖的高速傳輸。
自從摻鉺光纖放大器問世以后,光中繼實現(xiàn)了全光中繼,通常又稱為1R(re-amplifying)再生。此技術目前仍然是通信領域的研究熱點。下面是3R再生向1R再生的轉變示意圖。
 |
3R再生向1R再生的轉變 |
[上一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