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基
路基,顧名思義就是鐵路線路的基礎,是為了滿足軌道鋪設和運營條件而修建的土工構筑物。它承受來自軌道、機車車輛及其荷載的壓力,所以必須填筑堅實,經常保持干燥、穩(wěn)固和完好狀態(tài),并盡可能保證路基面的平順,使列車能在允許的彈性變形范圍內,平穩(wěn)安全運行。所謂“堅實”,是指路基土石方要有足夠的密實度;而“穩(wěn)固”則指路基邊坡、基床和基底要長期保持固定。
路基的狀態(tài)直接影響線路的質量。我國鐵路正在實施客運提速、貨運重載的戰(zhàn)略,影響這個戰(zhàn)略實施的首要因素就是線路路基的狀態(tài)。眾所周知,我國幅員遼闊,一條骨干鐵路往往縱貫南北或橫貫東西。它們的沿線地形、地貌、地質、水文、氣候等自然環(huán)境千差萬別,一條線路一年四季無不經受著嚴寒酷暑以及其他各種物理的、化學的、力學的千變萬化的自然條件的嚴峻考驗,處于不同地域的路基狀況也各不相同,這就為整條線路的提速和重載帶來困難。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線路施工的質量。許多既有鐵路在修建時因受歐美和日本筑路思想的影響,認為路基應該靠自重和風、雨、溫度等氣候的反復作用,使其自然沉落。這個過程不但需要數(shù)年時間,而且自然沉落所增加的密度并不高。1930年美國人普拉特克首先試驗并提出,美國現(xiàn)場路基填土密度應根據室內擊實試驗結果確定。隨后,各國都根據普拉特克的試驗方法,制定了具體的路基標準,從而擯棄了“自然沉落”理論。
我國在上世紀50年代中期參照蘇聯(lián)的標準,制訂了路基設計定量標準。盡管后來進行了幾次修訂,但仍與世界先進水平有不小的差距。限于施工技術和設備的落后,路基仍多半采用人工壓實,根本達不到設計要求。有些線路竣工幾年甚至十幾年后仍然不能交付正式運營。因此,修改路基的設計標準,采用現(xiàn)代化施工技術和設備是提高路基質量的根本途徑。
 
根據地形的不同,路基一般采用路堤和路塹兩種基本形式。
當鋪設軌道的路基面高于天然地面時,路基以填筑的方式構成,這種路基稱為路堤。路堤通常由路基面、邊坡、護道、排水溝等幾部分組成。
當鋪設軌道的路基面低于天然地面時,路基以開挖的方式構成,這種路基稱為路塹。路塹通常由路基面、側溝、邊坡、截水溝等幾部分組成。
在可能的情況下,路基應避免高堤深塹,以減少施工難度和施工量,也便于提高路基質量。最好的路基應該是不挖不填的路基。
路基大多數(shù)為土質,因而水的侵害是路基難以保持堅固、穩(wěn)定的主要原因。所以在修筑路基時,必須考慮排水問題。除了修挖縱向排水溝、側溝、截水溝外,還可以利用取土坑排泄地面水。為了攔截地下水和降低地下水位,可修建滲溝、滲管等地下排水設備。
路基邊坡可采用種草、鋪草皮、植樹、抹面、灌漿、砌石護坡以及設置擋土墻等方法來保持路基穩(wěn)定。
線路上各種各樣的標志 軌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