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天獨厚的葫蘆島
 |
葫蘆島鳥瞰 |
葫蘆島的地形和名稱由來
雙手劈開葫蘆島,
羅梭如帶繞,
撒下奇花異果千種,
邊陲桃源好。
借問葫蘆裝的什么藥?
不平常的淀粉、藥材、油料,
愿人民長生不老。
這是1962年10月作家袁水柏來植物園訪問時,詩興觸景而發(fā),即興提作的《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贈蔡希陶》一詩。這是人們對美麗富饒的葫蘆島發(fā)出的由衷的贊美。
如帶的羅梭江在勐侖鎮(zhèn)由東向西再折向東繞了一個大灣,勾畫出一個葫蘆形的半島,島的三面都是江水,只有一個狹長的地方與山坡相連,像是葫蘆頸,這座半島因形狀酷似葫蘆,所以被人們稱為葫蘆島。島上地形、地勢、土壤多樣,有沖積臺地,低丘山地,沼澤狀林地;土壤有沖積土,磚紅壤,pH值在5——7之間,土壤富含有機質(zhì)。各種不同生態(tài)習(xí)性的熱帶植物都可找到適合其生長之地,是開展熱帶植物研究的理想地方。
葫蘆島不僅地形奇特,而且林木豐茂。 正如1964年蔡希陶教授《詠勐侖植物園》一詩所頌:
群巒疊疊一豁開,萬木森森樹海行。
一江碧水西折東,勾出半島葫蘆形。
咖啡茁壯枝葉茂,木瓜行行如列兵。
誰說中華無熱帶,大好河山滿金銀。
葫蘆島天然植被的歷史變化
 |
熱帶雨林景區(qū)入口的吊橋 |
葫蘆島曾是一塊蠻荒之地,猿猴嘻戲,野獸出沒,森林異常茂密,天然植被類型多樣復(fù)雜。有以木棉、東京楓楊為標志的河岸季雨林;還有以箭毒木、天料木為標志的季雨林及以番龍眼、千果欖仁為標志的濕性季節(jié)性雨林;但由于島邊村寨人口劇增,進島刀耕火種,反復(fù)墾植,致使島上植被破壞,森林難以恢復(fù),現(xiàn)除保存的90多公頃濕性季節(jié)性雨林(溝谷林)和河岸季雨林(江邊木棉、楓楊)外,均變?yōu)榇紊。建園以來,植物園花了巨大的人力、財力,逐步將次生林改造為試驗地和人造林,以為科研服務(wù)。
葫蘆島的歷史遺跡
葫蘆島羅梭江渡口,歷史上是普洱、思茅經(jīng)易武到勐臘和鄰近國家的馬幫古道必經(jīng)地。在江邊河岸季雨林里有個名為“曼擺來”的村寨,寨內(nèi)居住10戶傣族,他們以農(nóng)業(yè)、捕魚、擺渡為生。解放前寨子因收留一個被污為“琵琶鬼”的婦女而受到歧視。1958年4月易武縣政府(現(xiàn)為勐臘縣的鎮(zhèn)建制)在島上興辦棉花農(nóng)場,吸收了曼擺來寨和王子山曼崗寨的15戶瓦族(自稱本族)。植物園建立后,農(nóng)場歸并植物園,50多人加入了植物園職工隊伍,投入了建園工作。
植物園現(xiàn)在的旱稻試驗區(qū)和大苗圃原來是一片次生林,面積數(shù)十畝,內(nèi)有一條近似圓形的人工壕溝。據(jù)傳是歷史上老撾一土司召色勐隴曾率領(lǐng)300名勇士來此建勐,故有“王子地”之稱。 60年代初期尚保存的壕溝就是由于當(dāng)時戰(zhàn)事頻繁所掘。在現(xiàn)今羅梭江吊橋至曼炸村對面的一片沖積地,建園前長有數(shù)百株巨大攀枝花樹,盛花之時,一片火紅,加上成千只鷺鷥飛落在江邊及樹上,十分壯觀,當(dāng)?shù)厝朔Q此地為“千只鷺鷥”地。在現(xiàn)辦公樓和“蔡公村”地帶上原建有一座佛寺,60年代初期還有殘存的磚頭。此外,植物園駐地“葫蘆島”還曾是勐侖祭“勐神”召安喊和召北道印的地方。
[上一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