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時代的氣候變化
從第四紀更新世晚期,距今約1.1萬年前后開始,地球從第四紀冰期中的最近一次亞冰期,進入到現(xiàn)代的亞間冰期,人們也稱之為冰后期。這一段時間大體上相當于人類進入到有文字記載的歷史時代。關于這時期的氣候,挪威的冰川學家曾做出近10000年來的雪線升降圖,說明雪線升降幅度并不小,表明冰后期以來,氣候有明顯的變化。我國有悠久的歷史記載,竺可楨將這些記載加以整理分析,發(fā)現(xiàn)我國5000多年來的氣候有4次溫暖期和4次寒冷期交替出現(xiàn)。
在公元前3000年-公元前1000年左右,即從仰韶文化時代到安陽殷墟時代,是第一個溫暖期,這個時期大部分時間的年平均溫度比現(xiàn)在高2℃左右,最冷月溫度約比現(xiàn)在高3℃-5℃。
從公元前1000年左右到公元前850年(周代初期),有一個短暫的寒冷期,年平均氣溫在0℃以下。
從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初年,即秦漢時代,又進入到一個新的溫暖時期。
從公元初年到公元600年,即東漢、三國到六朝時代,進入第二個寒冷時期。
從公元600年到1000年,即隋唐時代,是第三個溫暖期。
從公元1000到1200年,即南宋時代是第三個寒冷期,溫度比現(xiàn)代要低l℃左右。
從公元1200到1300年,即宋末元初,是第四個溫暖期,但是這次不如隋唐時那樣溫暖,表現(xiàn)在大象生存的北限,逐漸由淮河流域移到長江流域以南,如浙江、廣東、云南等地。
在公元1300年以后,即明、清時代以來,是第四個寒冷期,溫度比現(xiàn)代要低1-2℃。
近5000年來,雖然是寒冷期與溫暖期交替出現(xiàn),但是總的趨勢是由溫暖向寒冷變化,寒冷期一次比一次長,一次比一次冷。在第二次寒期,只有淮河在公元225年有封凍。而在第四個寒冷期的1670年,長江幾乎都封凍了。
有趣的事情是:挪威冰川學家用雪線高度表示氣溫升降,竺可幀用的是歷史文獻記載資料,結果卻十分一致,說明冰后期以來的氣候變化具有全球的普遍性,絕對不是一種巧合。
[上一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