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下實驗室

|
"阿爾文"號 載人深潛器 |
海底居住、生活是人類返回海洋的最高理想。人工島、海上城市,仍然是與海水隔絕的生活、居住空間。海底生活、居住則要求人與海洋溶為一體。
人類海底居住的許多問題與航天有相同之處。這些問題包括呼吸問題、壓力問題、失重問題。為了人類海底居住,科學家們一直沒有停止過研究和試驗。早年,法國的杰克.庫斯托、美國海軍的喬治.邦德做出過成功和試驗。
1963年,庫斯特等7人進入一個名為“海星屋”的水下居室。它們在10米-30米水深的海底生活了30天。它們靠海面支援船供應的和氦氧混合氣體呼吸。“海星屋”外系留著一艘小型潛艇,供屋內人員外出工作。庫斯托等人非常滿意他們的水下生活,以至失去了重返海面的興趣。不過,他們在氦氧空氣中生活也遇到相互交談方面的困難。由于氦氧混合氣體傳播聲音的性能與正?諝獠煌,他們互相講話時,聽起來像一群鵝在吵架。

|
施放水下實驗室 |
為什么不使用正常空氣呢?原來,正?諝庥纱蠹s五分之四的氮氣和大約五分之一的氧氣組成。在水下高壓中空氣溶入人體組織和血液中的數(shù)量增大,就像密封加壓的汽水瓶中,溶解有較多的氣體一樣?諝庠诤5赘邏合氯苋肴梭w達到飽和狀態(tài),人體并無不適,且可長期上活、工作。這一事實說明人類可以在高壓的水壓下生活,并由此發(fā)展了"飽和潛水技術"。但是,當潛水員上浮減少水深和壓力時,必須非常緩慢地進行,否則溶入人體組織和血液中的空氣不能順利排出,人就會得致命的“減壓病”。特別是空氣中的氮氣,對人體組織有麻醉作用,危害極大。為此,使用惰性氣體氦或氖代替氮氣,與氧氣混合供海底人員呼吸。同時,在岸上或支援船上有“減壓室”,潛水員出水后,進入減壓室緩慢減壓,使溶入人體內的空氣排出,重新適應地面生活。

|
水下實驗室潛入海底 |
根據(jù)飽和潛水技術設計的水下各種實驗室,為人類提供了海底行動的基地。它們在海洋考察、海洋工程以及軍事等方面有著重要作用。通過它們,可進行海洋生物、海洋地質、海洋水文、物理、化學等方面的現(xiàn)場觀測,也可通過它們勘探海底石油、天然氣,建造水下工程設施,進行水下反潛警戒監(jiān)測等。
[上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