粒雪盆
 |
粒雪盆 |
雪線以上的區(qū)域,從天空降落的雪和從山坡上滑下的雪,容易在地形低洼的地方聚集起來。由于低洼的地形一般都是狀如盆地,所以冰川學上稱其為粒雪盆。
粒雪盆是冰川的搖籃。聚積在粒雪盆里的雪,究竟是怎樣變成冰川冰的呢?雪花經(jīng)過一系列變質作用,逐漸變成顆粒狀的粒雪。粒雪之間有很多氣道,這些氣道彼此相通,因此粒雪層仿佛海綿似的疏松。有些地方的冰川粒雪盆里的粒雪很厚,底部的粒雪在上層的重壓下發(fā)生緩慢的沉降壓實和重結晶作用,粒雪相互聯(lián)結合并,減少空隙。同時表面的融水下滲,部份就凍結起來,使粒雪的氣道逐漸封閉。被包圍在冰中的空氣就此成為氣泡。這種冰由于含氣泡較多,顏色發(fā)白,容重約為0.82~0.84克/立方厘米,也有人把它專門叫做粒雪冰。粒雪冰進一步受壓,排出氣泡,就變成淺藍色的冰川冰。
 |
冰川的消融區(qū)和積累區(qū)示意圖 |
巨厚的冰川冰在本身壓力和重力的聯(lián)合作用下發(fā)生塑性流動,越過粒雪盆出口,婉蜒而下,形成長短不一的冰舌。長大的冰舌可以延伸到山谷低處以至谷口外。發(fā)育成熟的冰川一般都有粒雪盆和冰舌,雪線以上的粒雪盆是冰川的積累區(qū),雪線以下的冰舌是冰川的消融區(qū)。二者好象天平的二端,共同控制著冰川的物質平衡,決定著冰川的活動。雪線正好相當于天平的支點。
[上一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