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見(jiàn)墳塋的臺(tái)葬
布朗族每個(gè)村寨都有一座公共墓地,稱為“山”。布朗人認(rèn)為,“山”是祖先靈魂的所在地,正常死亡的人都要安葬在那里。
布朗族實(shí)行土葬和火葬,以土葬為主。使用木棺或竹篾編織的藤棺。埋葬方式保持著古老的“臺(tái)葬”和“疊葬”。所謂臺(tái)葬,就是將死者按年齡長(zhǎng)幼和輩份高低分高、中、低葬于臺(tái)階式的墓地里。墳地一般分四臺(tái),凡七八十歲的高齡老人,要埋在最上臺(tái);五六十歲的老人埋于第二臺(tái);三四十歲成年的死者埋于第三臺(tái),三十歲以下的死者埋于最下臺(tái)。下葬時(shí),尸體頭朝西,腳向東,仰面直葬。不壘墳塋。由于墓地面積有限而狹窄,天長(zhǎng)日久,隨著死者的增多,只能按照其年齡在原有的墓坑下葬,從而又形成了“疊葬”。也就是說(shuō),同一墓坑內(nèi)常常埋葬著同一年齡段的許多尸體,不分男女重疊相壘。
西雙版納布朗族人死亡后,家屬立即通知召曼頭人,召曼隨即通知全寨人前往吊唁。此時(shí),家屬要把尸體洗凈,穿上新衣,停尸1—3天,請(qǐng)佛爺誦經(jīng),超度亡魂。入殮時(shí),用茶葉、芭蕉、飯團(tuán)、蠟條等少許放在死者手上,再用一根白線拴住死者大拇指,線拉出木棺外。抬棺出殯時(shí),要砍斷白線,其意是讓死者與家庭脫離,斬?cái)囔`魂的歸路,之后才能把棺木抬到墓地下葬。次日,家屬要用蠟條、鹽巴、谷米到墓地祭奠,喪禮即告結(jié)束。
[上一頁(y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