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撲學是當時世界最前沿的數學研究領域,它主要研究幾何圖形在連續(xù)改變形狀時,還能保留一些不變的特性。它只考慮物體之間的位置關系,而不考慮它們的距離和大小。遵從陳省身先生的建議,吳文俊開始研究美國數學大師惠特尼的乘積公式。在不到一年的時間里,吳文俊就用簡單而清晰的方式證明了惠特尼極為繁雜的乘積公式,攻克了這個數學難題,在拓撲學研究領域嶄露頭角。
吳文俊:惠特尼本來是要專門寫一本書的,我現在這個文章只有幾頁就說明白了, 這么一來,他就不寫了,流產了。
1947年,吳文俊經陳省身推薦,到法國斯特拉斯堡大學學習。在法國留學期間,吳文俊的研究取得了重大突破,他的最新成果被國際上稱為“吳類”、“吳公式”,在國際數學界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吳文俊在國際數學界初露鋒芒,他卻決定回國。這個出人意料的決定讓他的法國同行非常不解:法國有著這么好的研究環(huán)境,吳文俊為什么要回到中國呢?他們預測,“拓撲奇才”吳文俊回到中國很可能一事無成。1951年,他毅然離開法國,回到了新中國。 吳文俊:“學成歸國是理所應當,祖國永遠是最神圣的地方!
事實證明,回國并沒有影響吳文俊的學術研究,并且取得了優(yōu)異的成績。1957年,因“示性類和示嵌類”研究取得優(yōu)秀成果,吳文俊榮獲國家第一屆自然科學獎一等獎。
他究竟是怎樣登上數學巔峰的呢?
吳文。骸拔艺f數學應該適合于笨人做的,我是很笨的,腦筋反應比較慢。”
就是這樣一位自認為“很笨”的人,總能站在數學研究的最前沿,數學機械化就是他晚年創(chuàng)建的一個重要理論。
吳文俊晚年取得的這項新成就,源自他一次令人驚訝的選擇。在拓撲學領域取得重大成就20年后,年近六旬的他忽然調轉研究方向,開始專注于中國數學史的研究。他一頭扎進圖書館,全面系統(tǒng)地閱讀古今中外關于中國古代數學的文獻書籍,遇到難懂的外文資料就一遍又一遍地查字典。憑著這股鉆研精神,吳文俊發(fā)現了中國古代數學的完整邏輯體系,領會了中國古代數學的精髓。
1975年,吳文俊在《數學學報》上發(fā)表了一篇題為《中國古代數學對世界文化的偉大貢獻》的論文,文章對中國數學和西方數學的發(fā)展進行了深入的比較和分析,以史為據,論證了16世紀前中國人在數學領域的輝煌成就,明確提出:近代數學之所以能夠發(fā)展到今天,主要是靠中國式的數學,而非希臘式的數學。這篇文章的發(fā)表,在當時的數學界引起了不小的轟動。
正是在數學史研究方向上受到啟發(fā),吳文俊開創(chuàng)了國際數學界一個全新的研究領域:數學機械化。簡單地說,數學機械化就是將數學龐大而繁瑣的運算、證明和研究,交由電子計算機來完成,從而實現人類腦力勞動的機械化。
1971年,吳文俊在下工廠勞動期間,第一次接觸到了簡單的計算機。他一下子就被這種機器深深地吸引住了。那時,他就敏銳地預感到:“不久的將來,電子計算機必定成為數學家研究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項工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