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青年不但怕難,而且很輕視容易,初中算術還沒學好就想跳一跳去學代數。他大概認為算術太簡單,沒有必要多學,結果到了學代數的時候,卻發(fā)現(xiàn)有許多東西弄不懂,造成很大的困難。其實我們通常的所謂困難,往往就是我們過于輕視了容易的事情而造成的。
我自己從前就有過這樣的痛苦經驗?匆槐竞駮臅r候,頭一、二章總覺得十分容易,一學就會、馬虎過去,結果看到第三、四章就感到有些吃力,到第五、六章便啃不下去,如果不愿半途而廢,就只好又回過頭來再仔細溫習前面的。當然,我所謂要循序漸進,打好基礎,并不是叫大家老在原地方踱步打圈子,把同一類型的書翻來復去看上很多遍。譬如過去有些人研究數學,把同樣程度的幾本微積分都收集起來,每本都從頭到尾看,甚至把書上的習題都重復地做幾遍,這是一種書呆子的讀書方法,毫無實際意義,這樣做當然就會違反了“快”的原則。
我個人的看法是:打基礎知識的時候,同一類型的科學,只要在教師的指導下選一本好書認真念完它就可以了(在這種基礎上再看同一類型的書時只不過吸收其中不同的資料,而不是從頭到尾精讀
);然后再進一步看高深的書籍。循序漸進決不能意味著在原來水平上兜圈子,而是要一步一步前進;而且要盡快地一步一步前進。
談到補基礎知識的問題,目前在大學里有這樣兩種看法:一種看法是一面工作,一面研究,一面補基礎;另一種看法是打好基礎再研究。這兩種做法當然都可以達到循序漸進的目的。但究竟哪一種方法最好,則必須結合自己的具體環(huán)境和條件來決定,不能機械硬搬。我以為在有良好導師進行具體輔導的情況下,不妨一面補基礎一面搞研究工作,這樣不致走什么彎路,而且可以很快前進。
若沒有導師指導,那就必須先打好基礎,因為基礎不好,又沒有人指導,將來在進行研究專題時,發(fā)現(xiàn)自己基礎知識不夠,就往往會弄得半途而廢或事倍功半,但即使沒有導師,打基礎的時間也不會花得太久。聽說有些大學畢業(yè)的學生,擔任教師二、三年,在制定個人計劃時還準備用十年時間來打基礎,爭取副博士水平,這實在是完全不必要的。依我個人的看法,一個大學三年級肄業(yè)調出來工作的同志,拿二、三年時間補基礎就夠了。當然指的是辛勤努力的二、三年,而不是一曝十寒的二、三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