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西安阿房宮遺址出土。戰(zhàn)國。高17.2、底徑23.6厘米,重30750克。平底,鼻鈕。正面鑄凸起銘文:“三年,漆工
、丞詘造,工隸臣牟。禾石,高奴。”銘文第一行“三”字前,有一鑄造時形成的凹陷,并非殘字遺跡。另一面加刻秦始皇二十六年詔書和“高奴石”三字,并加刻秦二世六年詔書。高奴在今陜西延川縣境!捌帷,地名!肮ぁ奔础肮煛。戰(zhàn)國秦上郡守銅戈銘文有“漆工師”。此權“漆工”后無師字,位列“丞”前,與戈銘排列次序相同,當為監(jiān)造者!柏惫倜,主造者!肮る`臣”為實際鑄造者,“隸臣”是刑徒身份。工師、丞、工三級,是秦國官府手工業(yè)的組織系統(tǒng)!
”、“詘”、“牟”皆為人名。銘文表明秦在戰(zhàn)國時期,對于衡器制造已有嚴格的制度。秦始皇統(tǒng)一度量衡時,加刻二十六年詔書。秦二世即位后,再次驗定,刻二世元年詔書。此權自始鑄至秦二世六年,三次鐫刻銘文,長期作為標準器使用,反映了自戰(zhàn)國秦至秦朝一直保持著統(tǒng)一的衡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