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屬活字版印刷在民間的使用
|
![]() |
林春祺寫的《銅版敘》 |
清代后期銅活字印書比較少見,只有福建人林春祺,用了二十一年的時(shí)間,花費(fèi)白銀二十萬兩,于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完成正楷體大小銅活字四十多萬個(gè),他是福建福清縣龍?zhí)锶,因而把銅活字命名為“福田書海”。這批銅活字印有顧炎武的《音學(xué)五書》,其中《音論》為上、中、下三卷;《詩本音》十卷。在《音論》卷首,林氏寫有一篇《銅版敘》,記錄了他刻制銅活字之起因及經(jīng)過。林氏的今體銅活字,楷書精美,紙墨上品,印刷清晰。林氏用銅活字除印有《音學(xué)五書》外,還有《軍中醫(yī)方備要》等。
在杭州,只有吳鐘駿用聚珍銅板印其外祖父孫云桂所著的《妙香閣文稿》三卷,《詩稿》一卷。
當(dāng)然,使用銅活字,造價(jià)是很高的,因此,作為私人印書來說,沒有雄厚的資本,是難以制成一幅銅活字的,這也是銅活字遠(yuǎn)不如木活字使用普遍的主要原因!
![]() |
廣東唐氏錫活字印樣 |
在金屬活字中,除了銅活字外,鉛活字和錫活字在清代都有使用。
道光三十年(1850年),廣東佛山鎮(zhèn)唐姓書商,出資一萬元鑄造錫活字,共計(jì)鑄成扁體字、長體大字、長體小字三套,約有二十多萬個(gè)。其扁體字為正楷,兩種長體字近似仿宋體,都較美觀。
唐氏鑄造錫活字的方法是:用木活字制成泥字范,澆上熔錫,凝固后取下,加以修整即成。咸豐元年(1851年)曾用這批錫活字印成馬端臨的《文獻(xiàn)通考》三百四十八卷,共一萬九千三百四十八頁,訂成一百二十大冊(cè),印刷墨色清晰,受到社會(huì)的好評(píng)。
清道光十四年(1834年)湖南人魏崧在他所著的《壹是紀(jì)始》中說:“活板始于宋……今又用銅、鉛為活字!笨梢姡缭诮U合金活字傳入中國之前,已經(jīng)有人用鉛做活字了?上г缙诘你U活字印本沒有流傳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