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結與大腳褲
彝族男子服飾的基本形式,是頭纏長巾,上穿大襟緊身褂,外披羊毛披肩“擦爾瓦”或披氈,下著長褲。這種裝束,民族特點非常鮮明。
 |
涼山男子服飾 |
從頭部來看,彝族男子多蓄發(fā)椎髻于頭頂,再盤黑色或深藍色長巾。巾長數(shù)米,除順頭纏繞外,還要裹扎成一個拇指粗的尖錐狀黑角,豎立額前,以示英武。彝語稱“卓貼”,漢譯“英雄結”。發(fā)髻與英雄結都被視為神圣之物,他人不能隨便觸摸。另外,男子以無須為美,有的還左耳佩戴大珠為飾。
從上身來看,涼山等地男子喜歡在大襟衣外再披披肩“擦爾瓦”。擦爾瓦形似斗篷,長及膝下,下端綴有長穗。用羊毛紡線織成,多為黑色。披在身上后可將肩部、背部、兩臂甚至胸部和下肢罩住。晴天可以遮日,雨天可以防水,行可作衣,臥可作被。既美觀,實用,又能增添男子漢英武、豪爽的風度與氣質。
從下身來看,彝族男子的褲子也極富特色。其獨特之處,在于褲腳的寬窄相差懸殊。被分為大、中、小三種類型,而且,這種差別還被作為劃分整個彝族服飾類型的標志。四川美姑、甘洛、雷波、峨邊、馬邊和云南巧家、永善等地,是俗稱“大褲腳”的彝族地區(qū)。這一地區(qū)男子的褲腳極為寬大,最寬者達170厘米左右,比一般的女裙還要寬大許多。若抓住下角,可側拉至頭側,構成一個扇形。做一條這樣的褲子,要比做一般的褲子多用七八倍的布料。四川冕寧、喜德、越西等俗稱“中褲腳”的彝族地區(qū),褲腳仍然十分寬大。一般均達60至100厘米左右,看上去仍然像裙子一樣。即使在四川普格、布托、金陽等所謂的“小褲腳”彝區(qū),褲腳雖然極為窄瘦,但褲腰、褲襠仍然比較寬大,穿上后形如馬褲。反映了彝族人民獨特的審美心理。
[上一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