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駱駝·勒勒車
 |
馬隊 |
蒙古族的傳統(tǒng)交通運輸工具主要有役畜和車輛兩種。役畜以馬和駱駝為主,車輛為勒勒車。
蒙古人從小就在馬背上長大,正如蒙古族諺語所說的那樣:歌是翅膀,馬是伴當。無論外出放牧、搬遷轉(zhuǎn)場、還是傳遞信息、探親訪友,甚至婚嫁等等,都要騎馬去完成。馬在他們的生產(chǎn)和生活中占有著極為重要的地位。他們也因此與馬結(jié)下了特殊的感情,他們十分愛馬,甚至視馬為珍寶。在他們的心目中,馬是很神圣的動物。他們崇尚馬,以馬喻人,留下了許多贊美馬的詩詞名句、諺語等。給馬的命名也充滿了贊賞之辭,如追風(fēng)馬、流云馬、白龍馬、青龍馬、千里馬等。由于愛馬,草原上還形成了一些關(guān)于馬的節(jié)日,如馬奶節(jié)、打馬鬃節(jié)等。
 |
駱駝 |
駱駝,性情溫順,易馴服,耐饑渴,耐寒暑,善跋涉,能負重。既產(chǎn)乳、肉、絨毛,又可役用,一身兼有四種用途,是其它家畜所不及的。內(nèi)蒙古西部地區(qū)駱駝很多,蒙古語稱它為“特莫”,是牧民們不可缺少的交通運輸工具?沈T乘、可載貨。它身高二三米,腿很長,邁一步可達一米多遠,能日行一二百華里。長途跋涉經(jīng)久不衰,而且負重力相當大。能載二百公斤貨物,相當于一匹駿馬和兩頭犍牛的負重量。自古就有“沙漠之舟”的美譽,是沙漠地區(qū)的貨運主力。今天,雖然有了飛機、火車、汽車等現(xiàn)代化交通運輸工具,但駱駝仍不失它的特殊使命。在內(nèi)蒙古西部的庫布其、毛烏素等沙漠地帶,一隊隊駱駝常常在這里負重遠行,陣陣駝鈴不時從沙漠中傳出?碧疥牽疾樯衬紊酬牼G化沙漠,旅游隊遨游沙漠,只有那傲視沙漠的駱駝才是他們忠貞不渝的伙伴。
勒勒車,古稱“轆轤車”、“羅羅車”、“牛牛車”等,是北方草原上的古老交通運輸工具。這種車車身小,但雙輪高大,直徑一般均在一米五六左右。可完全用樺木或榆木制成,不用鐵件,結(jié)構(gòu)簡單,易于制造和修理。整個車一般分下腳和上腳兩部分。下腳由車輪、車輻、車軸組成。車輪的制造一般是先用硬木削刻12付車輞,將12付車輞連結(jié)固定在一起便形成圓形車輪,支撐車輪的車輻條一般有36根左右。上腳由兩根車轅和10條車撐構(gòu)成。車轅長約4米左右,中間用10條車撐固定即可。一輛勒勒自重約一百斤左右,可載貨五六百斤至千余斤。
勒勒車輕便宜駕,適宜在草原、雪地、沼澤、沙灘上行走,可用來拉米、牛奶,搬運蒙古包和柴草等貨物。行駛時可一輛輛排成長長的車隊,首尾相連,如草原列車般行進在廣袤的草原上,一個婦女或兒童即可駕駛七八輛至數(shù)十輛,承擔全部家當?shù)倪\輸任務(wù)。
除普通勒勒車外,蒙古族地區(qū)還有一些特制的、專用的勒勒車。如圍有車棚、供人乘坐的“轎車”;安裝有木柜,用以貯藏糧食、肉食的“庫房車”;裝有木槽、牛皮袋或鐵桶等盛水工具的“水車”等等。
近些年來,逐漸富裕起來的廣大蒙古族人民,已不滿足于使用這些傳統(tǒng)的交通運輸工具,許多家庭都購買了摩托車、拖拉機、汽車等現(xiàn)代化交通工具,生產(chǎn)生活更加方便、快捷,更加豐富多彩。
[上一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