陵墓等級也森嚴-商周陵墓的“羨道”等級
古代統(tǒng)治階級厚葬成風,在墳墓上糜費大量人力和物資。帝王一級稱“山陵”,是從秦漢開始的詞。一般說,陵墓分為地下和地上兩部分。地下,主要是安置棺柩的墓室;開始(約從商代到漢)用木槨室,隨后出現(xiàn)磚石結構墓室,東漢以后成為主流。這種地下磚石構筑物,發(fā)展到后來,規(guī)模宏大,結構嚴密,真正成為“地下宮殿”。還有一類墓室,由天然山巖中開鑿而成;開鑿巖墓始見于漢代,但是用于陵墓一級則主要是唐代。我國早期磚石結構資料,多數(shù)來自古代墓葬,表現(xiàn)古代對磚石結構在力學和材料施工技術方面達到的水平;古代墓葬,又包括防水、排水、密封等技術方法的歷史資料;古代墓葬的地下結構物較地面建筑保存為多,其中包含大量古代建筑的形象和雕刻、繪畫藝術等多方面資料;
地面部分,主要是環(huán)繞陵體而形成的一套布置,其作用則是給人以嚴肅、紀念的氣氛,是為影響后人而設的。從地形選擇到入口、神道、祭祀場所、陵體,從建筑到綠化,長期積累了不少經(jīng)驗,創(chuàng)作了紀念性建筑群和嚴肅靜穆環(huán)境。但是,地面部分比較容易受到破壞,最早的資料只及于商代,而且殘缺不全;
商周陵墓,地下以木槨室為主,其東、南、西、北四向有斜坡道由地面通至槨室,稱“羨道”,天子級用四出“羨道”,諸侯只可用兩出(南北兩向)。槨室、羨道及墓葬附近則殉葬大量車、馬、器物、祭器以至奴隸。有些商代陵墓,地面不起墳,而在墓上建造祭祀性建筑。
[上一頁] [下一頁] |